近期,全球气温急剧上升和极端气候现象的背后推手——厄尔尼诺,似乎有逐渐消退的势头。然而,与此同时拉尼娜现象也可能再度出现。今天,整理了关于极端天气对大宗商品的影响,速看!
NO.1
什么是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是指热带海洋温度异常和持续变暖,又称“圣婴现象”,拉尼娜指的是热带海洋温度异常和持续变冷,又称“反厄尔尼诺现象”。
二者都是自然现象,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都会出现,厄尔尼诺出现的周期并不规则,平均每4年一次。厄尔尼诺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厄尔尼诺往往会导致全球均温上升并且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全球变暖进程已然对全球气候系统造成了不可逆的影响,人类必须做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极端天气共处的准备。
NO.2
历史上极端天气对大宗商品的影响
回顾21世纪至今的三次农产品价格上涨,都发生了极端天气引发的减产,玉米、大豆、水稻、甘蔗、棉花等作物产量都可能会受气象条件影响产生不同程度波动。可以大概将其梳理成以下三次:2005年-2008年,由于极端天气与贸易保护主义相互作用,导致粮食供应下滑、2010年-2012年,再次受到极端天气、贸易保护政策作用,外加地缘政治危机共同影响了农产品市场、2020年-2022年,极端天气拉尼娜现象导致农作物出现减产。详细来看:
2005年:美国卡特里娜飓风的袭击和中部南部热浪的影响,小麦、玉米、大豆都较上一年度出现了不同程度减产;
2006年-2007年:欧盟受到洪涝灾害和温带风暴影响,小麦接连减产;
2010年:欧洲遭遇风暴辛加袭击,小麦和玉米产量均有下降;
2011年:美国遭受暴风雪、龙卷风和干旱的冲击,玉米减产约300万吨,大豆和小麦减产约600万吨;
2012年:印度遭遇高温干旱天气,大米产量增幅由正转负;
2020年-2021年,拉尼娜现象导致全球重要小麦产区频繁出现干旱,干旱导致美国小麦产量和品质严重下滑,降产约500万吨;
2022年:热浪抵达印度,威胁小麦生产,2022年小麦较上年减产约500万吨。
此外,拉尼娜现象可能影响全球商品外运,导致关键工业品如焦煤和铁矿石供应中断风险增加。之前拉尼娜事件造成全球三分之二海运焦煤市场暂时关闭。
NO.3
五大粮食作物主产国梳理
玉米是世界五大主粮之一,它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目前世界三大玉米生产国分别是美国、中国、巴西,这三者的产量占全球产量的比例高达约65%(美国约32%、中国约23%、巴西约10%)。
小麦是仅次于大米和玉米的全球第三大谷物,也是第二大供人类食用的谷物。当前生产小麦排名前五的地区分别是欧盟、中国、印度、俄罗斯和美国,据USDA统计显示,2023年度它们的产量分别达到了134.15、136.59、110.55、91.50和49.31百万吨。
大豆是全球主要的农作物,年产量约3.5亿-4亿吨,单产、面积和产量不及三大谷物(玉米、小麦和大米)的表现。大豆主产国排名前四的分别是巴西、美国、阿根廷和中国,产量占比超85%。
综合来说,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影响全球降水和温度分布,引发极端天气,不利农业生产。如厄尔尼诺导致东南亚干旱,影响棕榈油和橡胶生产;拉尼娜影响阿根廷和巴西大豆、玉米种植,以及能源需求。这些现象还可能干扰金属矿产开采运输,影响市场供需和价格。极端天气损害运输系统,提高物流成本,影响商品交付和市场价格。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对期货市场影响不确定,建议交易者应考虑其强度、持续时间和地区气候等因素,关注气象预报和市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