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东盟农资网!
中国东盟农资网
【2024年“澜湄周”专题】构建澜湄农业高质量合作格局的思考与建议
发布时间: 2024-03-19来源: 中国东盟农资商会

澜沧江—湄公河是东南亚地区长度最长的河流,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及越南六国,是中国与湄公河五国及湄公河五国之间紧密联系的纽带。2016年3月,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简称“澜湄合作”)应运而生,成为首个由流域六国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地区合作机制,是中国—东盟合作框架的有益补充,更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有力支持。澜湄合作启动8年来发展迅速,形成了“领导人引领、全方位覆盖、各部门参与”的澜湄格局,创造了“天天有进展、月月有成果、年年上台阶”的澜湄速度,培育了“平等相待、真诚互助、亲如一家”的澜湄文化,成为国与国关系的典范、区域合作的样板、南南合作的标杆。

中国与湄公河五国都是农业国家,农业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又具有地理相连的区位优势,同时具有渊源相通的社会文化。中国与湄公河五国无论是从实际需求、地理条件还是人文环境等方面来讲,推动农业合作对区域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澜湄合作自启动以来,也始终将农业作为五大优先合作领域之一。2021—2023年,澜湄农业合作在贸易往来、对话交流、地方合作、科技示范等方面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1  澜湄农业合作最新进展

(一)中国与湄公河五国农业贸易往来十分活跃。中国的超大市场需求,为湄公河五国农产品出口提供了广阔市场。2023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越南农产品出口最大市场,越南对华农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17%,占越南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23%;中国继续保持泰国第一大农产品出口市场,泰国农产品对华出口额高达3871.18亿泰铢,占泰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41.92%,同比增长6.19%;中国也已成为柬埔寨第一大农产品贸易伙伴、第一大大米和橡胶出口市场。与此同时,湄公河五国越来越成为中国大米进口的最大来源地。2023年,越南向中国出口稻米93.47万吨,是中国第一大稻米进口国;缅甸向中国出口稻米54.10万吨,是中国第二大稻米进口国;泰国向中国出口稻米46.17万吨,是中国第三大稻米进口国;柬埔寨向中国出口稻米20.94万吨,是中国第五大稻米进口国。此外,湄公河五国的榴莲等热带水果在中国市场正变“小众”产品为“顶流”产品。2023年,泰国是中国进口水果市场最大贸易伙伴国,向中国出口水果及坚果230万吨、496亿元;越南是中国进口水果市场第三大贸易伙伴国,向中国出口水果及坚果175万吨、216亿元;柬埔寨是中国进口水果市场第三大贸易伙伴国,向中国出口水果及坚果28万吨、15亿元;老挝是中国进口水果市场第五大贸易伙伴国,向中国出口水果及坚果6.6万吨、4.3亿元;缅甸是中国进口水果市场第六大贸易伙伴国,向中国出口水果及坚果4.4万吨、0.9亿元。

(二)中国与湄公河五国的农业对话交流成效更加显著。交流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进一步满足澜湄农业合作发展的新需要。2021年开始,结合湄公河国家水果输华的诉求,澜湄水果节连续三年在中国北京举办,展示澜湄国家的优质水果。2019年来,中国东盟农资商会连续四次举办澜湄农业农资经贸合作峰会,交流农业农资最新发展形势,展示优秀农业农资企业及产品,发掘合作潜力,加强联络对接;还开发搭建了澜湄农业农资经贸技术综合信息平台,线上线下分享信息、展示推介,助力澜湄农业农资贸易合作。2022年,为加强农业与减贫经验借鉴和知识共享,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云南省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澜湄减贫合作与农业发展论坛,围绕减贫经验、农业政策对接等议题进行交流分享。澜湄国家的农业资源、市场、企业等沟通、连接正不断加深。

(三)中国与湄公河五国地方农业合作共识不断深化。在“丰收澜湄”和“澜湄农业合作百千万行动计划”项目集群的稳步实施下,澜湄国家地方农业合作不断走深走实。2023年4月,中国(浙江)澜湄地方合作发展论坛召开,围绕“同筑澜湄共富梦 联通减贫协作路”主题进行探讨交流;2023年11月,中国川渝地区—湄公河国家地方合作论坛在重庆举办,感受特色农优商品推广周、参观地方农业合作成果展、实地走访重庆农业企业、携手寻找农业共赢机会。相信《澜湄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的发布、中柬双方关于共建“鱼米走廊”联合工作机制的谅解备忘录的签署等,将进一步为澜湄国家地方农业合作指明方向、搭建平台。

(四)中国与湄公河五国的农业科技示范不断拓展。中国农业农村部加强与湄公河国家的渔业和水产养殖合作,促进澜湄流域水生态养护,实施稻渔种植示范合作项目,示范推广稻田养鱼、稻田养虾的养殖技术,筹备建立澜湄国家稻渔科教合作和技术推广交流平台,主办澜湄国家稻渔种养技术线上培训会,成立澜湄稻渔奖学金等系列活动;开展“澜沧江—湄公河薯类三产融合科技创新推广与示范”项目,充分发挥中国在薯类加工领域的技术优势,促进中国薯类加工技术向老挝、越南、缅甸等国转移和产业化示范,对于培养薯类加工科技创新技术人才,加快澜湄国家薯类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澜湄国家薯类三产融合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缅开展“草果香飘密支那 缅北不见罂粟花——中国与缅甸示范种植草果替代罂粟合作项目”,主要在缅甸密支那县开展草果高效种植技术集成示范,帮助当地改善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条件,为提升农民生产、生活和教育水平,改变当地贫穷落后状况、发展替代产业做出积极贡献,并在2023年11月,荣获“第四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减贫案例。

目前,澜湄合作已进入全面发展期,流域内各国对继续深化农业合作,构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的繁荣振兴的农业高质量合作格局有着更为强烈的需求,同时也有一些问题和挑战逐步浮现并期待进一步解决。

2  构建澜湄农业高质量合作格局存在挑战

(一)农业政策沟通协调不足。澜湄六国虽然都比较重视农业领域合作,但关于土地政策、农资和农产品对外贸易政策存在差异,在农业合作中存在政策对接障碍,有效的沟通交流不充分,统一的规划和协调机制还不紧密,农业合作深度不够;澜湄合作机制在合作目标、领域、项目等方面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等其他制度存在一定交叉和重叠,导致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等问题。

(二)湄公河国家基础设施薄弱。澜湄六国跨温、热两带,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热量条件相差较大,这种巨大差异使农产品贸易对基础设施的要求更高更严格。目前,缅甸港口基础设施落后,铁路匮乏,道路质量差,航空运输量低。老挝高速公路和铁路仍不畅,制约着本国经济发展。越南经济发展使货物运输和旅客运输需求日益增加,但本国的交通基础设施仍较薄弱。柬埔寨由于能源缺乏,电力供应成本高、电价贵的问题仍亟待解决。泰国经济依靠农业、旅游业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基础设施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薄弱的基础设施妨碍了本地区农产品贸易的畅通性与便利化,也阻碍了中国农业企业对湄公河五国在加工、仓储等产业链中间环节的投资合作,客观上给中国开展境外农业合作增添了成本与风险、限制了深度与效益。

(三)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尽管近年来湄公河国家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整体上仍不高。部分地区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效率低下,农产品质量难以保障,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柬埔寨、老挝和缅甸的农作物单产低,粮食生产潜力开发利用率不到50%。在柬埔寨北部、老挝和缅甸的许多地区,还采用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处于传统农业阶段,需要用现代农业科技提高粮食产量。与此同时,柬埔寨、老挝和缅甸的粮食加工水平低,达不到国际市场规定的标准,仍存在品质较低的问题。虽然缅甸的稻谷年产量接近3500万吨,与泰国相当,但由于加工水平低,每年的大米出口量只有泰国的1/8~1/10;同时,农业人才的短缺也限制了农业技术的提升。

2023年,澜湄合作已进入了新的“金色五年”。新发展阶段,以农业为切入点,通过高质量的农产品贸易合作、农业投资合作,进一步加强中国与湄公河国家的经贸合作,有利于中国国内国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和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有助于构建澜湄农业合作高质量格局,也有益于澜湄流域农业现代化发展、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和提高农民收入。展望未来,构建澜湄农业合作高质量格局可从以下三方面进一步开展工作。

3  构建澜湄农业高质量合作格局相关建议

(一)完善政策空间,加强农业制度的激励性和协调性。各国需要加快制定《澜湄国家互联互通合作规划》,进一步加强农业政策沟通与协调,尤其是土地政策、农资和农产品对外贸易政策,实施好《澜湄农业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促进农业深层次合作;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合作,打造澜湄名特优农产品品牌,提高澜湄区域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落实《澜湄国家跨境经济合作五年发展规划(2023—2027)》,提升贸易和投资政策的透明度,规范边境地区市场的开放;继续稳步实施“关通澜湄”合作项目,探索开展“智慧海关、智能边境、智享联通”合作,积极构建“智慧海关”合作伙伴关系,加快推进“单一窗口”“经认证的经营者”合作,提高通关便利化和口岸监管水平;探索建立澜湄合作国际秘书处,进一步加强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等国际或地区组织/机制的对话和协作,增强制度联动和协调性,充分发挥制度自身优势和特点,达到“1+1>2”的双赢和多赢合作格局。

(二)强化基础设施,提升农业合作的畅通性和便利性。需要充分发挥中老铁路、中越班列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沿线集装箱场站、保税仓库等设施建设,广泛应用多样化的多国公铁联运“铁路快通”模式,打造覆盖中南半岛的黄金线路;中国与湄公河国家积极开展更多铁路、公路、水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合作,加快中缅大通道、中泰铁路项目建设,促进国内、国际物流便捷化,为农业进出口贸易降低成本、缩短时间;各国主要农产品进出口口岸城市应积极发展国际冷链物流多式联运,打造一批国际冷链物流门户枢纽,完善全程冷链温度监控体系,丰富冷链物流基地服务功能,减少农产品由于运输造成的质量下降后的经济损失;加强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等农业全产业链基础设施建设,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建设生物技术应用设施,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与拓展;加大数字化信息化电子化农业设施建设,探索开展跨境电子商务等领域数字农业合作,为澜湄农业经贸合作注入新动能。

(三)深化科技交流,增加澜湄农产品的生产率和附加值。持续通过澜湄农业合作中心、澜湄合作农业科技交流协作组、创新走廊等平台,加强农业科技的联合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围绕“澜湄农业合作百千万行动计划”等相关行动计划开展工作,积极扩大成员单位范围,联合澜湄区域更多的科研和教育机构,在农业育种研发、农机推广应用等领域开展广泛科技交流与合作,打造“澜湄地区”现代农业开放合作示范样板,提高农作物单产和农业生产效率,在稻谷等粮食作物加工领域开展广泛科技交流与合作,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质量,尽早尽多满足出口市场质量标准,进一步扩大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注重农业科技交流助推人力资源能力的提升,推动各国科技人员、相关管理人员、农户等互访交流、培训与现场观摩,围绕农业科学家、企业家、青年农民等不同主体举办专题研讨会或论坛,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借鉴,培养农业专业人才。

澜湄合作在多个方面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给区域各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未来,相信在各国的共同、不懈努力下,澜湄合作这朵“蓝莓之花”将越发灿烂美丽、硕果累累,澜湄农业合作将会更持续、深入推进,迎来高质量合作格局下更加美好的明天。


cacac2015@163.com

010-59337912,010-59337918

+